核心治疗原则
- 养阴生津:针对“阴虚燥热”的核心病机,常用滋阴药物(如地黄、麦冬、知母等)缓解口渴多饮、咽干等症状。
- 健脾益气:适用于脾胃虚弱者,通过党参、白术等药材改善乏力、食欲差等问题。
- 清热润燥:针对燥热明显者,用黄连、黄芩等清热,减轻烦躁、多尿等表现。
- 补肾固涩:对于病程较长、肾虚明显者,用山茱萸、枸杞等固肾,缓解腰膝酸软。
常用方法
- 中药方剂:如消渴方(治上消,肺热津伤)、玉女煎(治中消,胃热炽盛)、六味地黄丸(治下消,肾阴亏虚)等,需辨证选用。
- 针灸:选取肺俞、胃俞、肾俞、三阴交等穴位,调节脏腑功能。
- 生活调理:强调控制饮食(少食肥甘厚味)、适度运动(如太极拳)、调畅情志,辅助改善症状。
中医治疗糖尿病常作为辅助手段,需与西医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配合,尤其对控制并发症(如周围神经病变、肾功能损伤)有一定作用,具体方案需由专业医师制定。
二,中医对糖尿病(属“消渴”范畴)的辨证治疗,核心是根据患者的症状、体征及病机特点,分为不同证型,再针对性用药。常见证型及治疗如下:
图片
1. 肺热津伤证(上消)
- 主要症状:口渴多饮,咽干舌燥,尿频量多,舌尖红,苔薄黄,脉数。
- 病机:肺热炽盛,耗伤津液。
- 治法:清热润肺,生津止渴。
- 代表方剂:消渴方(组成:天花粉、黄连、生地黄、藕汁等)。
消渴方的药物剂量需根据患者年龄、体质、病情轻重等因素灵活调整,以下为临床常用参考剂量(单位:克),具体需由中医师辨证后确定:
- 天花粉:15~30g(清热生津,为君药,用量可稍大)
- 黄连:3~10g(清热泻火,苦寒之品,不宜过量,以免损伤脾胃)
- 生地黄:12~24g(滋阴凉血,根据阴虚程度调整)
- 藕汁:30~60ml(鲜品榨汁,清热生津,多作为药引或兑入药液中服用)
图片
此外,临床常根据症状加减,如口渴甚者加麦冬、玉竹;尿频明显者加山茱萸、五味子等。需注意,中药剂量需个体化,不可自行套用,务必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2. 胃热炽盛证(中消)
- 主要症状:多食易饥,形体消瘦,大便干燥,口苦,牙龈肿痛,舌红,苔黄,脉滑数。
- 病机:胃热内盛,腐熟水谷过盛,耗伤津液。
- 治法:清胃泻火,养阴增液。
- 代表方剂:玉女煎(组成:石膏、知母、熟地黄、麦冬、牛膝等)。
玉女煎的药物剂量需结合患者病情、体质及症状轻重调整,以下为临床常用参考剂量(单位:克),具体需由中医师辨证后确定:
- 石膏:15~30g(清热泻火,为君药,胃热炽盛者可适当增加)
- 知母:10~15g(助石膏清热,兼滋阴润燥)
- 熟地黄:10~20g(滋补肾阴,根据阴虚程度调整,脾胃虚弱者用量不宜过大)
- 麦冬:10~15g(养阴生津,缓解咽干口渴)
- 牛膝:6~10g(引血下行,兼顾补肾)
若患者大便干燥明显,可加玄参、火麻仁;若口渴甚者,可加天花粉。需注意,石膏性寒,熟地黄滋腻,均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,避免伤及脾胃,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图片
3. 肾阴亏虚证(下消)
- 主要症状:尿频量多,尿液浑浊如脂膏,或尿甜,腰膝酸软,头晕耳鸣,口干唇燥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- 病机:肾阴不足,固摄失司,津液耗损。
- 治法:滋阴补肾,润燥止渴。
- 代表方剂:六味地黄丸(组成:熟地黄、山茱萸、山药、茯苓、泽泻、丹皮等)。4. 阴阳两虚证(下消,病程较久)
- 主要症状:小便频数,饮一溲一,尿液浑浊,面色黧黑,腰膝酸软,畏寒肢冷,阳痿或月经不调,舌淡苔白,脉沉细无力。
- 病机:病程日久,肾阴耗损,累及肾阳,阴阳两虚。
- 治法:滋阴温阳,补肾固涩。
- 代表方剂:金匮肾气丸(组成:六味地黄丸基础上,加附子、肉桂)。5. 气阴两虚证(常见于中后期)
- 主要症状:口渴引饮,多食与便溏并见,或食少乏力,精神不振,腰膝酸软,舌淡红,苔白干,脉弱。
- 病机:气虚不能生津,阴虚失于濡养,气阴两伤。
- 治法:益气健脾,生津止渴。
- 代表方剂:七味白术散(组成:白术、茯苓、人参、甘草、藿香、木香、葛根)。七味白术散的剂量需根据患者年龄、体质、病情(如气虚、湿滞程度)灵活调整,以下为临床常用参考剂量(单位:克),具体需由中医师辨证后确定:
- 白术:10~15g(健脾益气,燥湿)
- 茯苓:10~15g(健脾渗湿,助白术之力)
- 人参(或党参,替代人参时用量可稍增):6~10g(益气补中,为君药)
- 甘草:3~6g(调和诸药,益气健脾)
- 藿香:6~10g(化湿和中,缓解脘腹胀满)
- 木香:3~6g(理气醒脾,使补而不滞)
- 葛根:10~15g(升阳生津,缓解口渴)
若气虚明显(乏力严重),可加黄芪;湿盛者(苔厚腻),可加苍术;口渴甚者,可加麦冬、玉竹。需注意,人参(或党参)补气作用较强,湿热内盛者慎用,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辨证要点
- 区分“上、中、下消”:上消以口渴多饮为主,病位在肺;中消以多食易饥为主,病位在胃;下消以尿频量多为主,病位在肾。
- 兼顾虚实:初期多为燥热偏盛(实),后期多为阴虚或阴阳两虚(虚),常虚实夹杂(如气阴两虚)。
临床治疗时,需结合患者具体表现灵活加减,且常与生活调理(饮食、运动)配合,同时需与西医降糖治疗协同,尤其需关注血糖控制及并发症预防。
三,糖尿病后遗症图片
图片
四,老啊2偏方治疗糖尿病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倍顺网配资-网上配资查询-股票配资一览表最新-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